解釋
◎ 荊棘 jīngjí
[thistles and thorns] 荊:荊條,無(wú)刺;棘,酸棗,有刺。兩者常叢生為從莽。也泛指叢生于山野間的帶棘小灌木
斬荊棘。——宋· 蘇洵《權(quán)書(shū)·六國(guó)論》
引用解釋
1.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。《老子》:“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?!?漢 班昭 《東征賦》:“睹 蒲城 之丘墟兮,生荊棘之榛榛。” 晉 張載 《七哀》詩(shī):“蒙籠荊棘生,蹊逕登童竪?!薄缎咽篮阊浴埵鐑呵芍敲摋钌罚骸癌z我﹞跳出荊棘叢中,面都刺碎?!?陳其通 《萬(wàn)水千山》第九幕第一場(chǎng):“山嶺上松柏挺立,石縫中荊棘繁茂,野菊盛開(kāi)?!?/p>
2.比喻奸佞小人?!冻o·東方朔<七諫·怨思>》:“行明白而曰黑兮,荊棘聚而成林?!?王逸 注:“荊棘多刺,以喻讒賊?!薄段倪x·袁宏<三國(guó)名臣序贊>》:“思樹(shù)芳蘭,剪除荊棘。” 李善 注:“荊棘以喻小人。” 清 孫枝蔚 《句容題二顏公祠》詩(shī):“殺公者 杞 非 希烈 ,有如荊棘損芝蘭。”
3.比喻紛亂?!逗鬂h書(shū)·馮異傳》:“為吾披荊棘,定 關(guān) 中。” 李賢 注:“荊棘,榛梗之謂,以喻紛亂?!?唐 劉長(zhǎng)卿 《和袁郎中破賊后上太尉》詩(shī):“ 剡 路除荊棘,王師罷鼓鼙?!?宋 陸游 《<傅給事外制集>序》:“及 高皇帝 中興,雖披荊棘,立朝廷,中朝人物,悉會(huì)於行在?!?/p>
4.喻艱險(xiǎn)境地。 清 方文 《三月十九日》詩(shī):“龍種陷荊棘,未審存與亡?!?魯迅 《華蓋集·北京通信》:“我不妨大步走去,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,即使前面是深淵、荊棘、狹谷、火坑?!?/p>
5.芥蒂;嫌隙。 唐 孟郊 《擇友》詩(shī):“雖笑未必和,雖哭未必戚,面結(jié)口頭交,肚里生荊棘?!?唐 元稹 《苦樂(lè)相倚曲》:“君心半夜猜恨生,荊棘滿懷天未明?!?宋 蘇軾 《與劉宜翁書(shū)》:“胸中廓然,實(shí)無(wú)荊棘,竊謂可受先生之道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