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
◎ 鼎足之勢(shì) dǐngzúzhīshì
(1) [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] 形勢(shì)如同鼎的足,比喻三方對(duì)立的形勢(shì)
操軍破必北還,如此則 荊吳之勢(shì)強(qiáng),鼎足之勢(shì)成矣。——《三國(guó)志·諸葛亮傳》
(2) 亦說(shuō)“鼎足之形
引用解釋
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(shì)。 晉 孫楚 《為石仲容與孫晧書(shū)》:“自謂三分鼎足之勢(shì),可與 泰山 共相終始?!薄稌x書(shū)·皇甫謐傳》:“故 馮 以彈劍感主, 女 有反賜之説, 項(xiàng) 奮拔山之力, 蒯 陳鼎足之勢(shì), 東郭 劫於 田榮 , 顏闔 恥於見(jiàn)逼?!薄度龂?guó)演義》第三八回:“先取 荊州 為家,后即取 西川 建基業(yè),以成鼎足之勢(shì),然后可圖中原也。”參見(jiàn)“ 鼎足而立 ”。